English

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开拓性成果

1999-03-19 来源:光明日报 戴平 我有话说

由杨德广、晏开利主编的《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》一书,被列为全国“八五”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之一,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。这部著作全面、系统地研究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相关问题,材料翔实,分析深邃,是当代哲学研究中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成果,已受到国内教育界、哲学界人士的密切关注。

价值观问题,是“人”的哲学探索中的一个重要问题。在现代西方哲学中,“人”的哲学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问题。有人查阅了70年代14个国家46种刊物的全部篇目,发现在14000篇论文中,有关人的研究、人的价值的研究的论文,占了第一位。前苏联当代哲学家弗罗洛夫在1983年出版的《人的前景》一书中指出的:“人的问题(人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未来,人的发展和个人命运,人对周围环境能动而日益加强的影响,以及人对环境日益增大的依赖性)成了今天最紧迫的社会问题,它触及到人类的生活基础。毫不奇怪,它是当代人从理论上(尤其是从哲学社会科学上),认识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中心问题。”人的哲学的研究,在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,由于种种原因,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一个薄弱的分支。自80年代中叶,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,现代西方哲学关于人的价值观的渗入,使一部分知识青年热衷于“自我价值”的实现、抽象地谈论“自我设计”,对当代的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。因此,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个命题,无论是从填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空白,还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,或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教育,都是极为必要的。

《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》可谓不辱使命,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个方面,出色地完成了任务。它研究了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,客观地、历史地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进行了科学的比较,从时空两个视角阐明了价值观的三大结构要素,即价值目标、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,剖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;此外,这本书还有相当重要的实用价值,提出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,内容要有物质承当,教材要形成层次和规格,社会实践要课程化,并提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加强自我修养。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比较完整、系统地研究人的哲学的著作。它对于分析现代西方哲学对大学生的影响、探索价值教育中的教育价值取向、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《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》对上述重要问题,从理论上作了精辟的论述,许多见解创新而不逾矩,切中时弊又循循善诱。如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体现、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性和价值观导向的一元性,既指出了有些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正义与邪恶、忠诚与虚假、文明与愚昧的错位,是价值观的双重体现,又指出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,不等于所有的价值观都是要提倡的,允许在社会上存在的东西,不等于在学校里、在学生中存在。对高等学校来说,更不能让多元价值观、多元价值导向任其在校园内、学生中泛滥。高等学校要有明确的主体导向,即从爱国主义到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。这些问题的论述精辟,说理充分,很有说服力。本书对未来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预测,如政治行为将趋向现实化和中性化,主体选择将寻求自我与社会的协调统一,升学、择业观将更趋近现代市场的经济需求,“重新学习”将成为文化新时尚,等等,都是有识之见,经得起实践检验的。

本书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,即荟集了近几年来高校的大批新鲜的、具体的、生动的第一手材料,因而使论述具有更严密的科学性,也具有更多的亲切感和可读性。为了完成这个重点课题,由几十位专家、学者、教育工作者参与,先后进行了2万多份问卷调查,采集了数百名大学生个案,召开了数十次座谈会,历时4年,并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。主编之一的杨德广教授是上海师范大学校长,曾任上海高教局和上海高教研究所的领导,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历史与现状,均耳熟能详,因而此书的构成与一般学术论著不同,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针对性,读后并不令人感到枯燥乏味。它既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,又是一本对高校教师、大学生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德育教材,曲高和众,雅俗共赏,殊为难得。

读一本有智慧的好书,犹如交了一位好朋友。我们欢迎出版更多这样的学术著作。(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、教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